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00014349/2024-04985 | |
发文字号:黎政发〔2023〕20号 | 发文时间:2023-08-15 |
发文机关:黎城县人民政府 | 主题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标题:黎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黎城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
主题分类: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发布日期:2023-08-15 |
各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黎城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黎城县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黎城县人民政府
2023年6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黎城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023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主要任务制定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今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市下目标任务。
三、2023年经济发展主要任务
(一)坚持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赶超倍增,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发展、低碳转型;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驱动、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新型工业扩量提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加快年产1万吨太阳能级高纯硅材料、洋硕年产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华宇门窗厂仿古断桥门窗研发、超白太阳能压延光伏玻璃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特种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60万吨装配式管材制造、羰基纳米材料及全球汽车刹车系统供应链基地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加快建设,实现新兴产业扩规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形成“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链式产业集群。聚焦制造业振兴,改造提升冶炼、铸造、建材等传统产业,完成太行钢铁废钢预处理、青春玻璃熔窑烟气脱硫处理、粉末冶金三公司综合办公楼和选场办公楼提标升级、恒丰液体二氧化碳充装等技改项目,加快推进焦炉煤气分离天然气和氢气综合利用项目2号炉、湿垃圾处理中心、三联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年产10万吨超细钙粉深加工项目、新能源汽车商贸园、利民潞党参深加工项目、裕福科技、国新能源煤炭储运二期、凤凰胶带6条生产线等投产达效,着力推动降能耗、提能效、扩产能,实现绿色集约发展。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引导数字企业加强与行业标杆、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完成110个5G基站建设。重点依托黎城县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等特色种植业,黎侯宴酿造有限公司白酒生产线搬迁(二期)、黎侯虎研学生产培训基地项目等加工业以及黎侯古城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等,布局构建集“网络交易”“商品展销”“创业孵化”“物流集散”四位一体,“品牌建设”和“电商服务”双引擎驱动的黎城县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内以产业为基础、以电子商务深度融合为核心、以配套服务为支撑,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互联网应用基础的发展空间平台。
推动现代服务业做优做实。聚力三色旅游,坚定不移推进文旅康养品牌化。要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打响“游太行看黎城”“红绿辉映·山水黎城”品牌。围绕红色文化初心游,规划建设线上红色博物馆,将全县521处红色革命遗址通过数字化镜像展现,让游客“身临其境”感悟黎城红色文化。加快中太行黄崖洞景区文化体验馆等精品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体验和产品供给。围绕绿色生态山水游积极推进“云上黎城”旅游大数据平台项目,通过VR、3D数字场景、云上太行APP等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全景展示全域旅游百里太行新画廊壮美风光。鼓励宝方生态农业园有限公司农家乐二期、中太行丹泉田园小镇、洗耳河及金鸡寨景区基础配套设施一期工程等创建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加快推进黎侯温泉大酒店星级化建设,高标准打造一批太行人家、太行山居、精品民宿,改善住宿体验,增加过夜游客量,创新消费场景,刺激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今年新增3000人/日接待能力,确保游客玩得开心、住得舒心、游得顺心。深入实施商贸消费升级行动,提升夜间经济街区品质,促进街区夜间消费供给。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持续开展促消费活动,重点推出“山乡生态”“乡村采摘”“户外摄影”等主题自驾线路,不断释放消费潜能。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大升规入统工作力度。探索立体开发模式,持续推进“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努力盘活闲置土地。以乡村e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助力县城新水源地、晋冀泉加油站、泽鑫物流园等服务业快速发展。通过扶持黎侯乡村e镇特色产品网货加工中心,提高产品流通品牌化,提高农产品增值收益。打造黎城县区域公用品牌馆,强化电商品牌营销;打造线下黎城县农特产品展销馆,推介黎城县优质农特产品。加快物流现代化步伐,构建乡村e镇物流中心。
全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切实抓好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力推进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创建,加快潞玉种业1万亩育种基地、昌盛粮油、教育西街综合市场建设。坚守耕地红线,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2.1万亩,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3亿斤以上。持续做好百万旱鸭、黎城大青羊等优质畜禽扩群繁育,推动传统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转型升级。抓住全省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试点县机遇,发挥好数字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平台,今年农作物托管面积力争达到60%以上,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省级示范社5家、示范家庭农场5家,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发挥“1+8”平台公司牵引作用,因村施策,以“4种类型15种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全县60%的村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平台,持续完善园区水、电、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全循环提升、全产业融合、全链条增值、全要素保障,健全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流程,强化产业聚集,推动连盛鸭产业综合加工、潞玉种业制种加工、硕和润丰玉米深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构建“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一业一标杆、一业一链条”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二)坚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强化稳增长关键支撑
牢固树立“三个一切”服务项目,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积极强化有效投资,持久推进项目大会战。
强化项目谋划。建立“常年谋划储备、滚动开展前期、定期组织申报”常态化工作机制,项目主管部门坚持超前运作,做实项目储备。抢抓与北京石景山区对口合作政策机遇,聚焦产业,提升招商水平,坚持大中小并举,突出重点发力,对接上游项目,精准招商,持续推进“走出去、请进来”“产业链招商”等招商活动,加大优质项目引进力度。持续健全争资金、争政策等工作机制,积极对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强化精准施策、高效争资能力,部委审核通过2023年第一批专项债项目6个,总投资5.58亿元,申请专项债券2.37亿元。
推动项目建设。2023年拟实施项目132个,总投资285.29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66.18 亿元;谋划前期项目10个,总投资161亿元。按行业领域分,产业类项目62个,总投资195.82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43个,总投资40.95亿元;社会民生类项目27个,总投资48.52亿元。
破解要素制约。做细任务目标和压实工作责任,各牵头负责单位、项目责任单位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施工调度,合理安排工期,在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争取完成更多实物量。要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持续优化项目保障,有效破解要素制约,优化用地报批流程,加大金融信贷支持。推动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指标向主导产业集中,加快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推进深层次对外开放,不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深入推进改革效能。持续做好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后半篇文章”,不折不扣落实“三定”规定,建立部门权责、职责边界、内设机构工作任务“三张清单”管理制度,形成权责匹配、简约高效、富有活力的运行体系,推动工作融合、人心融合、力量融合,全面提升行政职能和工作效率。持续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加快县、镇综合执法由“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转变,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将行政执法事项依法下放给乡镇,进一步明确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职责范围,完善审批、监管、处罚等衔接机制,确保权力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强化乡镇执法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赋予其在工作考核、人员管理等方面更大权限。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清廉国企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国企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2023年打造1—2家清廉国企示范企业,为全县国有企业发展打造风清气正的优良环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深化“全代办”“一业一证”改革,推动“7×24小时”自助服务全覆盖,全面落实惠企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提质增效。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融合,推动一网通办。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全面推进公平竞争,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水平。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继续加强部门与企业结对帮扶机制,推动中小微企业“个转企、小升规”,努力营造服务更优的营商环境。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研发投入。大力开展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梯队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力争突破2家省级专精特新的申报工作,力争完成4家“小升规”企业申报工作,力争做好1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线申报工作,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6家,不断优化科技服务,在企业人才、科技成果、金融服务等方面发力,充分发挥政府奖励科技创新企业的撬动作用,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四)坚持推进城乡融合,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加快促进城乡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管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高标准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在完成城市更新品质提升重点项目基础上,下一步重点转向城市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全面完成县委党校(黄崖洞干部学院)、古城中学操场改扩建项目、文体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上遥派出所、方舱医院、中医院、县医院等一批公共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完成西顶山龙华禅寺修缮,正街文创园、城西路惠民日杂市场、环京护城河工程启动运营,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集中供热扩面提质,逐步补齐城市配套服务、公共设施和管理体制上的短板弱项,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县城综合承载力集聚力。擦亮城市文明“底色”。以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复验为目标,开展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文明交通秩序整治、城乡环境集中整治、“两违”建设治理等专项行动,巩固“三无”小区清零成果,规范物业管理,大力度抓好“规建管控”四位一体治理,推动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城市“烟火气”。持续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依托黎侯古城商业步行街和三义街文创商业区,构建“一南一北”城市商圈,发展特色商业街区,着力打造黎城“烟火气” “夜经济”聚集地、市场主体倍增新高地,建设高品质宜居宜业宜乐宜游花园城市。
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推进西井县域副中心城镇建设,完善黄崖洞、上遥、西仵、程家山、东阳关等乡镇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殡仪馆道路项目,完成77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亮化、绿化、旅游公厕建设等工程,提升村容村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改造配套生活饮用水供水工程115处,提升群众用水质量;加强灌区支渠管网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水利设施就建设到哪里,不断扩展水浇地覆盖面积,更好服务粮食安全;持续完善城乡路网建设,完成左黎高速公路、教育街西延、集贤街、兴华街、教育东街拓宽改造、西水洋—五阳线、西井—寺底线、源泉—龙王庙线等公路改造工程,促进城乡路网互联互通。加强农村自建房建设管理,杜绝乱占乱建行为。推动美丽乡村连片建设聚势成群。充分发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纽带作用,坚持“路景村业”一体推进,按照分类定位、差别开发、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观原则,在黄崖洞、太行丹泉小镇等重点景区周边集中打造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区,培育黄崖洞镇上下赤峪,西井镇源泉、石壁底,洪井镇北社、霞庄等一批美丽乡村,积极创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形成联点成线、扩线成面,整体推进、全面创建的良好格局。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成果,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动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发挥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功能,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升城乡品质。持续推动县城优质资源下沉,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持续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骨干医生驻点支医服务工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大力推进美丽乡镇建设行动,优化利用专项债和各类专项奖补资金,夯实美丽乡镇建设基础,做强乡镇这一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节点。大力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赶超行动,加快人口资源、要素向县域集聚,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五)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全面涵养秀美山水生态
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改革,全力培育生态惠民动能。
推进生态增值转化新进程。探索推进生态产品数字化,大力开发“生态产品贷”“惠农生态贷”等专项金融产品,推动生态资源变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文旅”等生态赋能型产业,建立生态产品溯源体系,努力实现生态产品增值溢价。
推动绿色低碳新发展。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统筹做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的“减法”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的“加法”。深入推进“五水综改”行动,投资3.9亿元实施县级河流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投资3.1亿元实施浊漳河干流黎城段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开展“治污”“减排”“降碳”“碳汇”等专项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清理“小散乱”企业,加快淘汰退出低效落后产能。坚持“碳减排”与“碳增汇”并举,用好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加强碳汇资源培育,开发森林、湿地、土壤碳汇项目,发展壮大碳汇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序推进风电、光伏项目建设,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清洁)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创建活动。
(六)坚持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
深刻领会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强化重点群众就业帮扶,注重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创业服务。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参保扩面提质增效。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采取更加积极的生育措施,完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体系。扎实做好1000.2万斤县级储备小麦的库存管理,足额落实65万斤应急成品粮、2.17万斤食用油企业代储协议储备,确保粮食储备质量可靠、存储安全。创新推进价格监测,重点对粮油、蛋奶、肉等31种民生商品开展专项监测,扎实开展小麦、玉米、谷子3类农产品成本调查。严格按照山西省定价目录,对供水、供气、供暖等7类事项合理定价,维护群众基本利益。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教育提质增效,不断完善乡镇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教学设施,持续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落实“双减”政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推进健康黎城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新建中医院项目投入使用,全面提升县级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县级殡仪馆和公益性公墓投入使用。落实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重点围绕农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把预防、用药、救治等服务落实到位,最大限度降低重症风险。持久抓好农村公路管养、城乡供水一体化监管、城乡供电安全等保障工作,为民生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巩固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平安黎城、法治黎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不断强化全社会尊法学法用法意识。进一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综合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将稳定和谐建立在基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完善“综冶中心+网络化+信息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持续完善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统筹抓好生态环保、房地产领域风险排查,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金融领域风险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同时,要扎实做好民族宗教、人防、武装、气象、地震、科普、史志、档案、诚信、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等各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