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1236931-5/2021-01847 | |
发文字号: | 发文时间:2021-01-08 |
发文机关:黎城县扶贫开发中心 | 主题词:脱贫攻坚 |
标题:黎城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 |
主题分类:扶贫 | 发布日期:2021-01-08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完胜、全面收官之年。为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巩固提升全县脱贫成果,保证全县人民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县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安全饮水等突出问题集中发力,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确保2020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2020年,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全面小康,在年初“两全两建四贯穿”总体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抓收入、抓问题、抓巩固、抓提升”的脱贫攻坚总思路,采取“12345”工作法,砥砺奋进、全力冲刺,圆满成剩余28户62名贫困人口脱贫,102户225名边缘易致贫人口全部解除致贫风险。
“12345”工作法,即聚焦一个目标,做实两件工作,压实三大责任、强化四项措施、巩固五种保障。
(一)聚焦一个目标
全面完成剩余28户62人的脱贫任务,持续夯实脱贫基础,不断提升脱贫成效,实现全县脱贫攻坚决战完胜。
(二)做实两件工作
1.做好稳定增收工作。为切实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县委、县政府提前谋划、高位推动,硬手段抗疫,硬措施攻坚,在全市率先制定《黎城县战疫情、保脱贫、防返贫工作方案》,精准筛选1235户2470名无稳定增收渠道的贫困群体作为攻坚重点对象(无劳动能力、丧失劳动力和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脱贫的贫困人口;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00元、逐年下降、转移性收入占比高于50%(参照2019年底数据)的贫困家庭;因政策到期(如小额信贷政策等)导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骤然下降且低于5000元的贫困家庭;受疫情影响,导致无法外出务工或外出务工时间缩短,直接影响家庭收入的贫困家庭以及未脱贫人口、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等特殊贫困群体),采取“政府定岗攻坚、企业设岗攻坚、外输内收攻坚、规模产业攻坚”四种攻坚措施,因人因户定制增收措施,拓宽增收渠道,基本保障以上类型的无稳定增收渠道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再增加2000元,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高质量、不返贫、可持续。目前全县设立公益岗位1117个,享受产业分红958人。
该方案是我县在继“深度贫困人口”和“稳定脱贫困难户”两项攻坚措施之后,综合分析县域脱贫攻坚形势和疫情带来的影响,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出台的又一硬核攻坚举措。
2.做好问题整改工作。问题整改将贯穿今年脱贫攻坚始终。为确保问题排查和问题整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从上到下梳理排查,3月9日制定印发《黎城县2020年省级反馈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方案》,4月22日制定《黎城县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专项整改工作方案》,确定省级反馈问题2大类5条,国考反馈问题7大类21条(共性问题19条,自查问题2条)。以国考反馈问题清单为依据,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措施,宏观上把控问题类别;从下到上清零倒查,制定《黎城县2020年驻村帮扶到户到人问题整改清零行动方案》,以“十个清零”为手段,到户到人,刨根问底,确定问题清单,逐个销号清零,微观上印证问题真假,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符,部门与基层相知,确保问题无所遁形,不留死角。共梳理问题36个,全部完成整改。
(三)压实三大责任
1.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的牵头责任,强化“交总账”意识,主要负责人对脱贫攻坚要亲自研、亲自干、亲自推、亲自查,县委书记、县长、副书记等主要领导每10天召开一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统筹调度,始终保持攻坚强劲态势,坚决杜绝松劲懈怠、麻痹大意心理,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切实做到焦点不散、靶心不变,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完胜,实现全面小康。
2.进一步压实帮扶责任。根据国考期间发现的驻村帮扶力量不强等问题,我县2020年在保持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根据贫困人口规模实际,印发《黎城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对全县部分驻村帮扶单位进行调整的通知》(黎脱贫攻坚组发〔2020〕6 号),《关于进一步调整黎城县驻村工作队的通知》(黎组通字〔2020〕11 号)两个文件,对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进行进一步调整,按照行政村贫困人口20户以上选派3人,5—20户选派2人,5户以下选派1人的标准,进一步充实驻村帮扶力量,提升帮扶实效。截至目前,全县共派驻39名第一书记、116家帮扶单位、188支驻村工作队、422名驻村队员(含市派2名)。(2019年为30支驻村工作队、40名第一书记、143个帮扶单位,239名驻村队员),实现了所有行政村一村一队。组织扶贫小分队到平顺县深造学习,学工作流程、学工作标准、学工作理念、学工作作风。4月中旬完成全县驻村帮扶干部脱贫攻坚政策培训轮训,提升干部理论水平和帮扶能力。严格执行驻村干部“四个二”管理要求,落实驻村帮扶工作经费,强化驻村帮扶工作考核,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六大行动”,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扶贫政策,真情实意帮,一心一意扶,真正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3.进一步压实督查责任。一方面组织扶贫业务骨干经常性深入一线基层进行业务指导和服务,一方面制定《关于对全县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的方案》、《黎城县2020年干部驻村帮扶督查工作方案》等文件,抽调组织、纪检、督查、扶贫等部门人员组成专项督查组,对2014年扶贫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帮扶16项重点工作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督查,一周三检查,一月一通报,通报到人、到事,点名道姓,不讲情面,对问题整改不力的严格问责,以严督查促真实改,确保了整改工作务实、整改过程扎实、整改结果真实。截至目前,共开展指导服务13次,督查检查8次。
(四)强化四项措施
1.做大扶贫产业。结合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和规模产业攻坚要求,我县确定了打造“1+3”产业格局的总体思路,把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扩大带贫益贫范围,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到村到户。
“1”就是田园综合体产业群。即以山区田园综合体标杆县创建为引领,打造“1+6+N”田园综合体产业集群。具体以长寿果乡田园综合体为龙头,舞动太行丹泉田园小镇、佛崖底金色田园、西仵古渡水韵、同安南果北种休闲观光示范园、观音辿雄山秀水田园、路堡“花海药乡”等龙身,摆动“海丰梨园、华丰党参、压塌楼小米”等龙尾,将贫困户参与其中,搭上农业现代化发展快车,为稳定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3”就是打造百万只旱鸭全产业链、特色水果产业园、中药材种植产业带。即用2—3年时间实现百万旱鸭全产业链基本形成;以同安水果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为龙头,以响堂洼干鲜水果、海丰晚秋黄梨、环翠庄园黄金梨、华海特色水果等基地为示范引领,全县发展特色水果达到1万亩;以实施省级中药材产业园和上党中药材优势区为重点,在浊漳河沿岸种植中药材3000—5000亩,打造生态景观带和富民产业带。目前,总投资4.53亿元的百万只旱鸭全产业链项目已经落地实施。
2.做实转移就业。按照省委楼书记要求,一是对贫困劳动力实施建档立卡管理,抓住企业复工复产的时机,按照“分批有序错峰”要求,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返程返岗和外出就业;二是通过政府定岗、企业设岗、对内安置等多种方式,帮助县内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外出务工2920人,比2019年外出务工多出202人。做强现有7个扶贫车间,新建1个扶贫车间。发挥生态扶贫优势,县域造林任务全部由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担,吸纳120名贫困劳力务工参与,国家公益林管护和生态护林员继续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聘用管护员270人,受益资金54.16万元,1418目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带动898户贫困人口,“三区三线”绿化占地项目补偿8个乡镇44村167户,受益资金32.76万元。
3.做强金融光伏。保持攻坚期内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稳定持续,对疫情期间符合条件且有延期还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企业、扶贫项目,采用展期、续贷等方式给予支持,加强对到期扶贫小额信贷的预警防控,鼓励按期还款,分类处置“户贷企用”,及时处置逾期贷款,有效化解风险。截至目前,为473户贫困群众发放小额信贷2213万元,超额完成2020年1000万元的小额信贷任务。争取全县78个行政村村级屋顶电站纳入可再生能源补贴目录,将78个屋顶电站纳入全国实时监测系统,指导78个行政村制定和完善2020年光伏收益分配管理办法,一个村一个村过,一个岗位一个岗位审核,确保分配收益合理化。
4.做精搬迁后续。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社区治理、拆除复垦工作作为今年易地搬迁工作重点。加快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拨付进度;拆除复垦奖补资金中,因符合相关条件不予复垦的结余资金,按原渠道退还206.8万元。县级安排专项资金,对元南村、水峧村“十二五”期间搬迁的群众进行拆除复垦奖补,确保整村复垦,并将元南村和水峧村的旧宅基地纳入全县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相关行业部门和帮扶单位对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和就业工作,强化跟踪服务,因人因户定制帮扶措施,确保“稳得住、能致富”。
(五)巩固五种保障
1.党建引领保障。落实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引深拓展“三步四循环”工作法。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五个一”集中整顿;加大农村“领头雁”培训力度,优先安排优秀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中央、省级、市级示范培训。持续选派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积极开展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和农村后备干部培养计划,落实每村不少于3名后备干部要求。注重发展高素质年轻党员,贫困村每2年发展1名党员。
2.政策落实保障。进一步落实各项扶贫惠农政策。民政部门逐户核查,精准认定保障对象,对未整户认定的,尽可能覆盖家庭全部人口,3月底前全面完成提标。教育部门重视农村学前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卫体、医保、残联等部门对因病因残致贫家庭,要主动服务,跟踪监测,继续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家庭医生“双签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残疾人补助等相关政策。对危房改造全面排查,实现静态清零、动态跟进,全面完成271户危房改造任务。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做好水质监测,投资506万元实施13个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县残联主动作为,“变你来找我办”为“我去为你办”,巡回十几次到乡镇统一为残疾人更换新一代残疾证。
3.资金力量保障。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700万元,保持只增不减,重点倾斜支持非贫困村产业发展。水利、交通、农业、自然资源、林业、畜牧等行业部门资源和政策优先向非贫困村倾斜。加强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监管,对2016年以来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开展全面监督检查,做好扶贫专项审计。引导县域内企业利用自身资金技术优势,对非贫困村开展产业就业帮扶、资产收益帮扶等措施,开展以“一展、两销、三宣传”为主要内容的2020年国家扶贫日暨消费扶贫展销活动。即“一展”:脱贫攻坚成果展;“两销”:网络直播推销、现场消费展销;“三宣传”:新闻媒体宣传、视频展播宣传、抖音推广宣传。深化“五进十销”“以购代捐”消费扶贫,鼓励志愿服务团队、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坚持“志智双扶”,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破解因婚致贫、因丧致贫难题。持续开展“孝亲敬老”活动,规范已有25个扶贫爱心超市的运营管理,进一步树立贫困群众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激发脱贫斗志,切实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新建1个县级扶贫爱心超市和10个村级扶贫超市,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扶贫企业和合作社推销农副土特产品。关心关爱扶贫干部,为驻村干部办理意外保险,定期开展体检,帮助解决家庭困难,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优先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加大对因公殉职扶贫干部的认定评定,家属的抚恤慰问。
4.返贫机制保障。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和动态帮扶机制,以28户62名未脱贫人口,121户267名脱贫监测户和102户225名边缘易致贫户等“三类人群”为重点,分别建立帮扶台账,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将“三类人群”相关信息录入全省“防贫减贫监测码”,按月对“三类人群”实施动态监测、跟踪回访、分类管理三级预警。全面铺开“防返贫”责任保险,对因病、因灾、因学、因残和因自然灾害等导致返贫的人口予以差补理赔。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返贫人口纳入救助范围。对新致贫和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建档立卡,对因病因灾等出现的临时性、突发性、支出型贫困人口,即时发现、即时建帐、即时帮扶,确保高质量稳定脱贫。
5.档案资料保障。完善规整脱贫攻坚档案,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格式,先在10个乡镇重点建设1个示范乡,在每个乡镇重点建设1个示范村,包括产业项目、基础设施、资金管理、档案资料、三容三貌、问题整改、内生动力、脱贫成效等多个方面,然后在全县予以推行;制定《黎城县2020年脱贫攻坚总结宣传实施方案》,建立脱贫攻坚“总结库”、“文献库”、“赏罚库”、“档案库”,开展“六个一”活动:拍摄一张全家福、制作一部宣传片、组织一场演出、编辑一套丛书、表彰一批干部、开展一系列活动,全力做好国家、省级脱贫攻坚奖和模范的推荐工作。将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完整的保存好、整理好,让历史见证我县在落实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一点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