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00014349/2023-21532 | |
发文字号: | 发文时间:2023-04-10 |
发文机关:东阳关镇人民政府 | 主题词: |
标题:党建领航 群众首创 感受阳关文化魅力 | |
主题分类: | 发布日期:2023-04-10 |
东阳关镇位于山西黎城县城东部10公里处,地处太行山,紧邻冀豫,直通京津,有山西东大门之称。我镇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0处,遍布全镇20个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占全县同批次(第七批)的一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红色遗迹众多,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文化展馆。
一、悠久历史传承红色精神,文物古迹遍布阳关大地
东阳关原名吾儿峪,据县志记载,为商时黎侯国都邑。春秋属晋国,时称壶口关。历代属晋辖,地势险要,系古今交通要塞,古称东阳,自宋以来称东阳关。凡置关之地,自古以来兵家必争。齐桓公远征西戍称霸伟业、古晋阳大战赵兵、长平之战、古潞川之战等著名战役将士们都经壶口关(今东阳关)进入主战场。元朝猛将察罕木帖尔在这里建起了关隘阻挡红巾军。太平天国北伐也经过这里,震动京师。
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因此历史记载中东阳关多与著名战役有关,直至近现代,这里也在红色革命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记载胜者,但不可磨灭血色,革命的胜利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而是无以计数的军民不畏牺牲、英勇奋战,用血肉在战场拼出来的。八年抗日战争中留名史册的“东阳关大捷”,破坏了敌人的运输,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此战是八路军成功运用毛主席抗日游击战战略取得胜利的典型战役。我方新华日报于一九三九年四月二日头版报道,“山西战场我方刘师东阳关获大胜”。四十多年后,徐向前元帅赋七言诗一首,回顾这场战斗。“微微太行起狼烟,黎涉路隘隐弓弦。龙腾虎跃杀声震,狼奔豚突敌胆寒。扑天火龙吞残虏,动地军歌唱凯旋。弹指一去四十载,喜看春意在人间”。著名的“东阳关阻击战”也发生在此地。时至今日,我镇在各项工作中仍发挥着突出作用。
悠久的历史漫长而深邃,红色基因、革命精神镌刻在人民心中,永不消逝。但经历了自然和战争的冲刷、摧残,或是古迹,或是遗址,仍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成为了属地的文化标签,国家的无价至宝,人类历史的一隅,弥足珍贵。东阳关镇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两座古庙宇、明长城遗址和长宁机场遗址。
(一)古庙宇——辛村天齐王庙、长宁大庙
黎城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四处,东阳关镇辛村天齐王庙、长宁大庙为其中之二。辛村天齐王庙总体保存完整,布局严谨,左右对称,风格集元、明、清各时期建筑于一身。正殿为典型的元代遗构,其梁架、斗拱的选材与形制,都保留了其原有构件的时代特征和风格。
灵源圣井庙坐落于东阳关镇长宁村,因此也叫长宁大庙。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该庙是研究早期古建筑和地方文化史的实物依据,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二)明长城遗址
明长城遗址位于东阳关镇长宁村、皇后岭村、杨家地村山脊一线。该段长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南锁太行,北扼冀中,为历代重要孔道要冲,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商周至秦汉称为壶口关,明代在此设吾儿峪巡检司,并建关筑墙南御蒙古鞑靼。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长宁机场遗址
长宁飞机场是我党第二大飞机场,中共中央局代理书记邓小平督促修建,时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亲自选址。该机场主要用于转运对日作战在太行山失事的美空军人员,为延安与太行山之间来往架起了一道便捷的“空中走廊”,为我国革命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二、党建思想领航文物保护,干部群众发扬“四敢”精神
守好红色根脉,盘活红色资源。东阳关镇党委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工作,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四敢”精神以及市委、县委关于“四敢”的主题讲话、会议精神,落实县委“三定三评三争”工作要求,多措并举推动历史文化创新发展。以党建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路线”为重要抓手,在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充分发扬“四敢”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大思考大讨论大调研大落实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确定的13个方面38项具体工作要求,“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形成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双管齐下、全镇多线作战的全民“护宝”体系。
一是发扬“干部敢为”精神,激发干群文物保护内生动力。由镇文化站干部、各村“两委”班子成员牵头,建立东阳关镇文化保护先锋队,两级干部联合保护、联合监管,本着对国家、民族、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主动靠前担起重担,坚决抵制有损文化传承、有害文物保护的行为,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中去,借助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带动人民群众投身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激发干群守护珍贵文物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发扬“地方敢闯”精神,焕发党建文物保护引领作用。东阳关镇坚持党建引领文物保护工作,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围绕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明确文物保护的责任落实体系,严格督促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党委带头抓、党员干部带头干的良好局面。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上关于“聚力三色旅游,坚定不移推进文旅康养品牌化”的工作要求,整合我镇文旅资源,依托现有的文物古迹,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构思建设红色旅游带、网红打卡地、文创街区、文化旅游节、消费帮扶展销会等一批创新型文旅项目。
三是发扬“企业敢干”精神,畅通乡村文物保护资金渠道。依靠我镇现有的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文化文物以产品为物质载体,产品以文化文物为精神支撑,历史文化和文物与产品互融互通,共同发展。同时,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聚力招商引资。乘文物保护利用之东风,大力开发、引进文旅项目,一方面企业和地方可以共同谋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一大部分文物保护资金问题。
四是发扬“群众敢首创”精神,蹚出地方文物保护创新门路。“群众敢首创”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建言献策,成为科学决策的好帮手,也要善于接受人民群众的不同意见,把批评作为改进工作的契机。按照县委《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建好用好创新创业平台”工作要求,利用好乡村e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鼓励群众多形式、多渠道、多载体宣传我镇红色文化和珍贵文物,例如制作以东阳关文化、文物为载体的代表性文创手工艺品,在各大平台直播或发布宣传短视频,但不拘泥于此。归根结底,要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到实践中去,善用群众首创成果,有效激发群众的创造热情,推动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事业持续向好发展。
三、文化传承凝聚奋进力量,文物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东阳关镇历史文化创新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做好历史文化的发掘传承,需再从三方面下功夫。一要与现实文化相融通。要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不能以古非今,努力融通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服务于现代化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二是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伟大抗战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做好红色文化宣传工作,在学习、传承、发扬红色文化过程中,从老一辈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要注重修缮保护前人留下的文物遗产,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处理好乡村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同时做好文物相关历史的传承,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现存的珍贵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活化石,是留声机。东阳关镇具体从三方面入手,做好文物保护相关工作。一是强监管。由镇文化站、综合行政执法队牵头,党员干部带头上,村支部书记、包村干部负主责,对全镇范围内的文物开展日常维护检查、安全执法检查,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二是重宣传。做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发扬“群众敢首创”精神,通过短视频大赛、摄影大赛等方式,提高民众对文物的关注度,激发民众保护文物的主动性。三是促利用。积极对接文旅部门,做好重点文物修缮保护工作,进行合理地保护性开发,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区。结合各村现实条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发展旅游业,通过增加游客量拓宽当地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提高村级集体收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文物保护方面助力乡村振兴。